濉溪县全域推进“共富梦工场”建设开启振兴新赛道 架起群众“致富桥”
字体:大 中 小 发布时间:2024-10-22 09:24:49 稿源:
“就在家门口上班,每月收入3500元,我很满意。”近日,在位于濉溪县南坪镇的南黎“共富梦工场”,村民马万平说道。这处“共富梦工场”通过生产环保节能型煤矸石烧结空心砖,年销售额6000万元,并吸纳周边群众200余人就业,助力村集体经济年增收50余万元。
拓宽就业致富新路子,打造强村富民新场景。近年来,濉溪县探索构建“党建引领、村企联动、产业赋能、多方共赢”的共富模式,通过精准匹配村企需求、科技赋能现代农业种业、深耕农文旅融合互促等方式,全域推进“共富梦工场”建设,带动乡村产业提档升级,培育新产业新业态,实现农村闲置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增收。
家门口就业,村企联建聚合力。今年以来,为鼓励各镇(园区)因地制宜打造“共富梦工场”,濉溪县充分发挥党建联建的统筹协调作用,出台建设管理办法,组建“共富梦工场”村企联建工作专班,吸纳财政、农业农村、水利等62个部门单位担任专班成员,建立县级指导、镇(园区)实施、村企配合的“三级联创”工作机制,梳理本地资源禀赋、农村闲置劳动力、政策支持等供需清单,实现村企供需信息精准匹配。
濉溪县还推行“1名镇(园区)党(工委)领导班子成员、1名包村干部、1名村‘两委’委员、1名党员”的“四个一”包保联系制度,牵头落实政策解读、产品展销、项目招引等服务,累计提供用工培训、金融信贷、安全生产等服务1300余次,确保“共富梦工场”安全平稳有序运行。全县建立定向招工、电商直播、农旅融合、品牌带动等模式的“共富梦工场”37家,累计带动2300余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,今年以来发放劳动报酬超1000万元。在“共富梦工场”的带动下,一个党组织引领一个村庄、带动一个产业、富裕一方百姓,逐渐成为全县基层党建工作的鲜明特征。
市场化运营,集体经济结硕果。“就单个村庄而言,资源有限,很难满足吃住游乐购等多元化消费需求,但如果打破行政村疆域,按照市场化进行资源配置,采取组团式、片区化发展,就能实现优势互补。”濉溪县委组织部负责同志表示。
濉溪县百善镇立足“运河遗址”文旅资源,将有运河产业基础的道口村作为主导村,联合周边3个村成立“柳江口”片区党委,创办大运河文旅“共富梦工场”,坚持市场化运营,提供文旅产业管理体系、文旅产业数字化工具、文旅产业共享资源包“三件套”,联合发展“运河文旅”经济。截至9月底,道口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426万元,形成村民和村集体稳定增收、要素高效使用、核心更加稳固的振兴局面。
“运河文旅”产业只是濉溪县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一个缩影。近些年来,濉溪县提档升级“联营联建”发展模式,推动地域相邻、产业相近的镇村联合成立集三公里就业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等于一体的“共富梦工场”,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由“单打独斗”转向“抱团发展”。鼓励由镇(园区)党(工委)或经济发展强村党组织牵头,围绕农文旅、精深加工等重点产业组建“共富联盟”,通过活动联办、技术联用、保障联促等举措,推动各联盟成员在“产销加”等方面深度对接合作,实现跨地域、跨业务协同,形成“共富联盟”产业发展“一盘棋”格局。截至9月,全县成立产业“共富联盟”6家,产业辐射149个村、12.5万余户村民,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1.71亿元。
招募“新农人”,培育新产业新业态。秋高气爽,丹桂飘香。在濉溪县留古家庭农场,“共富新农人”王震带领学生们参观手工作坊,讲解农耕文化知识。2011年以来,濉溪县依托党建引领,连续12年打造小老板培育工程,出台返乡创业政策22条、人才新政32条,王震就是受益者之一。
在村“两委”的支持下,王震流转88亩土地,累计投资600余万元,创办一站式体验农场留古庄园,采用“公司+基地+农户+直营店”经营模式,带动村民就业36人,间接配套带动就业100余人,在皖北地区颇具影响力。
顺应农业强省建设要求,濉溪县以“共富梦工场”为载体,面向全省发布“共富新农人”招募令,通过实施“共富新农人”培育行动、举办“共富新农人”创新创业大赛等方式,大力招引有“三农”情怀的创业者、农村致富带头人与镇村开展产业合作,进一步盘活用好乡村资源。全县累计发布“共富新农人”项目31个,涉及电商直播、文旅研学、加工制造等多个领域。
鼓励“共富新农人”依托项目设立“共富梦工场”,定向吸纳就近就业、示范带动创新创业。健全“共富新农人”激励机制,落实“以赛代评”“以赛促评”,结合“共富新农人”项目路演,根据项目销售额、带动就业岗位数、群众满意度等指标,定期评选“金牌新农人”,将评选结果与优惠政策、资金补助等挂钩,释放联农带富最大效应。已吸纳“共富新农人”64人,其中7人被纳入村“两委”班子或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育储备名单。
一处处乡村振兴“梦工场”在濉溪大地落地落实,让“民生蓝图”加快变为“幸福实景”。(刘雪)